我校小麥條銹病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作者:支勇平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09-12-28 瀏覽次數:
12月26日,,由康振生教授主持完成的教育部高??萍紕?chuàng)新工程重大項目“小麥與條銹菌互作的分子機理研究”項目,,在我校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鑒定,。鑒定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魏江春院士,、甘肅省農科院王吉慶研究員,、北京大學李毅教授,、浙江大學周雪平教授,、中國農科院牛永春研究員,、陜西師大佘小平教授和西北大學徐子勤教授等國內知名專家組成,。我校吳普特副校長出席并代表學校向與會專家認真的工作表示感謝,。
據專家介紹,小麥條銹病是我國小麥上最嚴重的病害,,其流行性強,,分布廣,危害嚴重,。近年來,,隨著小麥條銹菌條中32號、33號等小種的出現和發(fā)展,,我國小麥生產上的大多數品種均已“喪失”抗條銹性,,使得我國小麥再度處于條銹病大流行危害的威脅中。因此,,開展小麥與條銹菌互作關系的分子機理研究,,對于小麥抗條銹性的合理利用和小麥條銹病的可持續(xù)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康振生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從2000年開始圍繞小麥與條銹菌互作的分子機理,,在組織學,、細胞學、分子細胞學和生物化學方面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經過歷時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終于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明確了活性氧迸發(fā)在小麥抗條銹菌中起作用。二是從轉錄組水平上明確了小麥與條銹菌互作中基因表達的種類,、數量及表達特征,。三是克隆了一批小麥抗條銹相關基因。四是明確了小麥條銹菌夏孢子萌發(fā)特定時期的基因表達特性和基因信息,。五是率先建立了小麥條銹菌快速分子檢測技術并已用于我國小麥條銹病的流行監(jiān)測,。
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以我國小麥生產的重大病害――小麥條銹病為主攻對象,選題緊密結合學科發(fā)展和生產急需,,研究方法先進,,取得了多項創(chuàng)新性成果,研究結果為揭示條銹菌的致病機理及小麥對條銹菌抗性機制奠定了基礎,,對小麥抗條銹的遺傳改良及條銹病的持久控制具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